在台灣,以研究者身分從事文學作品翻譯,恰恰是處在學術、學校、出版界三邊形成的三角中空地帶,有時尚且面臨幾分尷尬的境地,若非出自一份異想天開的使命感,可能落得吃力不討好,即使那使命感是來自非常私密的契機。

在一般而言不得不「譯完就作罷」的翻譯機緣或出版生態中,作為雙重身分的研究者兼譯者,終有一天不得不開始反思這自尋的牽絆,同時,最好是繼續努力學習,學習如何與自己的翻譯生產和諧相處,因為「活著,是從一個空間移往另一個空間,同時盡可能避免相互碰撞」。

如此,轉瞬之間已過了十多個年頭!一路研讀培瑞克,也偶然翻譯培瑞克,一本、兩本、三本。三本了!三本分別在三家不同的出版社出版,原本應該無言的譯者其實有很多話要說,關於正常的與不正常的種種翻譯經歷。當然,我也將舉出幾個譯者演講的慣例問答與讀者分享,比如說:翻譯過程中曾碰到什麼樣的難題?如何解決的呢?有沒有什麼特別興奮或感動的事?等等等。

 

講者:許綺玲

台大外文系畢、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碩士、博士,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。近年專注於研讀法國作家培瑞克的作品。著有攝影文學隨筆集《糖衣與木乃伊》;譯著有羅蘭巴特的攝影論述《明室》(La Chambre Claire)、班雅明的兩篇評論,收於《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》,以及培瑞克的自傳《W或童年回憶》(W ou le souvenir d’enfance)、小說《傭兵隊長》(Le Condottière)、散文集《空間物種》(Espèces d’espaces)。


全新譯作:《空間物種: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》

培瑞克於一九七四年出版的《空間物種》廣闊地涵蓋了有關空間的當代議題、歷史的記憶、未來的啟示,以及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小事例、提問和實驗,是開創生活空間書寫的一個重要指標;不只與同時代社會學者的日常生活研究或空間理論同步,又與當時欲撼動生活的許多藝術行動深有默契;且持續地、經久地影響了許多後來的空間研究者、社會學家,以及城市規劃者和建築界人士。

「空間物種」:是空間的什麼物種?物種,來自生物學研究的分類法,培瑞克反過來,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安排篇章,就近從他寫作的紙上空間開始,然後依序擴展,形成各章節:紙頁、床、房間、公寓、樓房、街道、社區、城市、鄉下、國家、歐洲、世界、空間。

培瑞克談的就是人所經營和經驗的空間,生活中的、理想中的、記憶中的,也許耽溺其中、也許視而不見、也許嚮往、也許恐懼、也許遺忘、也許無中生有、也許根本無以想像……

這本小書是培瑞克作品中最受讀者喜愛的一部,文筆隨和,諧趣間流露憂鬱。對臺灣的讀者而言,欣賞艾可的博學與「無盡的名單」、驚嘆波赫士各種想像的「寫作計劃」、讚美清少納言的主觀審美羅列、喜愛卡爾維諾從遠古、異國到科幻未來的空間幻想、喜愛西西看圖說故事的讀者,都可以在培瑞克這部空間書寫文集中,感受到或近或遠的共鳴迴響。


 

講座日期:2019年05月04日(六)14:30
講座地點: 信鴿法國書店 台北市松江路97巷9號1樓
報名:請來信至info@llp.com.tw並註明您的姓名、聯絡電話及參加人數。


 
精選書籍 :
TENTATIVE D'EPUISEMENT D'UN LIEU PARISIEN
W OU LE SOUVENIR D'ENFANCE
W或童年回憶
LES CHOSES
LA VIE MODE D'EMPLOI
LA DISPARITION

 

 

 

 

UN HOMME QUI DORT
《傭兵隊長》
空間物種: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