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1年,艾普斯坦24歲,當時這位滿懷文學情致而放棄醫學系學業的藝文青年,已經出版了一本以詩為題的小論集: « La poésie d’aujourd’hui, un nouvel état de l’intelligence »(今日詩歌:一種新的思維模式)。很快地,他的才情也揮灑在與電影的相遇上,同年出版了 « Bonjour cinéma »。當時,艾普斯坦仍以觀眾、影評的身份寫下對電影的思考,並且強調「上鏡性」(photogénie)之於電影藝術的重要性。如果「上鏡性」最早在1920年由好友路易.德呂克(Louis Delluc)提出,那麼艾普斯坦則是最忠誠的守護者,不僅以文字發展「上鏡性」的意義,更在擔任電影導演時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2019年Édition de l’œil出版了兩冊尚.艾普斯坦全集,收錄艾普斯坦所有已出版、未出版的書冊、文章與講稿,並以近復刻方式收錄了《今日詩歌:一種新的思維模式(La Poésie d’aujourd’hui, un nouvel état de l’intelligence)》、《電影院您好(Bonjour cinéma)》和 《里羅索菲(La Lyrosophie)》三本書,讓讀者有機會更全面認識艾普斯坦的思想體系。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,許多藝文活動受到影響,紛紛關閉館舍大門,為了因應危機,法國電影資料館創建了免費線上平台「亨利(Henri)」,讓大家在禁閉時期仍能欣賞資料館經典並罕見的館藏作品。當時,最早推出的便是艾普斯坦的作品。因此,這絕對是一同重溫艾普斯坦文字與影像創作的好時機。在這場講座中,史惟筑老師將帶領大家欣賞這位理論與創作兼備的電影才子,如何完美演繹二者,自在地悠遊於沒有理論與創作邊界的年代。
Henri平台上讓‧艾普斯坦的作品
關於二零年代法國前衛電影領航人艾普斯坦……
1897年出生於華沙的讓•艾普斯坦(Jean Epstein),身兼導演、電影理論家、詩人及哲學家身分,他以參與法國印象派電影運動聞名。從理工學院跳槽到醫學院,與電影先驅奧古斯特.盧米埃(盧米埃兄弟的哥哥)相遇後,旋即投身電影理論研究,更在1922年拍攝了他的首部作品,成為導演。他的作品多元,幾乎很難被歸類,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大致可分成四個階段:前衛電影、個人性作品、賣座電影以及准紀錄片式的海洋電影。這位二十世紀中逝世的才子,留下無數作品,並於今日吸引了無數電影愛好者及研究人員。 (以上介紹編譯自France Culture導演特輯)
關於法國國家電影中心「亨利Henri」平台……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法國國家電影中心(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)自3/13起關閉,瀏覽中心官網的次數在閉關期間大幅增長。順應這個狀況,中心決定開闢一個名為「亨利Henri」的新平台。以電影修復先驅Henri Langlois為名,這個線上虛擬影廳,成為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的第四座影廳。從平台開張之日起,每天都會上線一支稀有的珍貴館藏。這些影片版權皆屬法國國家電影中心,是過去多年來電影修復的珍貴成果。決定在線上公開這些影片,不只是因應疫情,更是為了使更多人認識這些法國珍貴的電影文化遺產。 (完整緣由可見「亨利Henri」平台緣起。)